河蟹甲壳溃疡病病理变化有哪些?具体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一、病原
体表受伤而导致细菌感染引起,从病灶分离出多种细菌,属于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螺菌和黄杆菌等,均为革兰阴性菌,能破坏甲壳的几丁质。
二、流行特点
该病对幼蟹、成蟹均可造成危害,主要在成蟹养殖后期及越冬期,特别是池塘底质发黑、淤泥较多的情况下易发此病,发病率与死亡率一般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由于该病的病原菌多,分布广,故流行范围较大,任何养殖水体(包括淡水、咸淡水与海水)均可发生。
三、症状与病理变化
发病早期,病蟹步足尖端破损,成黑色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中、胸板出现白色斑点或褐色斑点,斑点中部凹下形成微红色、棕色、红棕色病灶,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斑点,这种黑色斑点在腹部较为常见,溃疡处有时呈铁锈色或被火烧状。随着病情发展到晚期,溃疡斑点会扩大连接成形状不规则的大斑,中心溃疡较深,甲壳上变成洞状,可见肌肉和皮膜,继而引起其它细菌、真菌的侵入,严重影响河蟹的摄食、生长,甚至导致河蟹死亡,并造成脱壳未遂的症状。如果溃疡达不到壳下组织,在河蟹蜕皮后就消失,但可导致其他细菌和真菌的继发性感染,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
四、诊断
如果病蟹腹甲发现有黑色斑点,就可初步判断为此病,确诊要从溃疡处分离出分解几丁质的细菌。要注意与维生素C缺乏症的区别:甲壳溃疡症在黑斑处有有溃烂,而维生素C缺乏症虽然有黑斑,但斑块位于甲壳表面光滑,无溃烂。
五、预防方法
1、在蟹的捕捞、运输与饲养的过程中,操作要小心,防止受伤。
2、饲料营养要全面,且水质避免受重金属离子污染。
3、易发病池应适当降低放养密度,并用15-20毫克/升的生石灰全池泼洒。
4、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使池塘有5-10厘米的软泥。
5、发现病蟹,及时隔离与消除。
六、治疗方法
用聚维酮碘全池泼洒,配合改底增氧措施,然后解毒后根据实际情况培菌培藻,调整水体环境,同时拌料投喂止血肠鳃康+赛有渔液肽美,连用5-7天。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