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养殖业者或者会遇到自己所养殖鱼类生长速度缓慢或不生长的生长情况异常问题。通过对养殖现场水环境中各项水质指标(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等)的检测,均符合养殖用水的标准;对养殖鱼体检测、镜检,并没有发现鳃、体表有寄生虫寄生的现象,肛门无异常症状。
但是,轻压腹部或有“胶状粪便”,有时发现成形的粪便间连有很长的、透明的“胶体”。
一. 解剖观察:肝脏变异(但不是很明显)、肠道的后部发红(鲫鱼不太明显);剪开肠道发现肠壁变白、较薄(甚至透明),肠道的内黏膜脱落现象严重。
根据现场检测结合以上解剖的情况,可以初步诊断为肠道发炎病症,也可称之为鱼类肠炎前期病,也就是肠炎病的始发阶段。
二、治疗
采取以下的治疗措施后十天采样检测,与治疗前的生长状况相比较,生长速度明显改善了,并且也没有鱼体生长缓慢或不生长的现象发生。
首先,外用一次消毒剂(聚维酮碘),进行养殖水体消毒。
其次,在外用消毒剂的同时内服杀菌消炎药(赛有渔止血肠鳃康),连续使用5天。
第三,外用消毒剂后48小时泼洒一次超能EM菌、芽孢菌等微生物制剂改善外部环境。
第四,内服药物结束后,使用白便速治添加到饲料中投喂,增加肠道消化有益微生物总量,修复肠道内黏膜,调节机体内部的肠道环境,连用5天。
第五,在以后的养殖管理过程中,继续保持良好的养殖池塘的底质和水体环境;每隔10天左右,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加酶益生素)及光合细菌或乳酸芽孢菌等微生物制剂,保持肠道有益微生物含量,连续使用3天。
三、鱼类肠道发炎病症的分析
鱼类肠炎病(俗称“烂肠瘟”)的病原体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在鱼类的整个养殖过程中肠道内都存在此类病菌。但在健康的鱼体中,该菌种不占优势,不会引发疾病。当水质环境恶化、溶氧降低、投喂变质的饲料以及投饵不定时、不定量也就是时饱时饥或者暴饮暴食等原因影响时,鱼体的抵抗力下降,从而会引起鱼类肠炎病的发生,因此,肠炎病在整个养殖周期中都有可能发生、发展。
随着集约化养殖水平的提高,投喂全价配合颗粒饲料的养殖方式取代了传统投喂青草、麦麸、饼粕等养殖模式。全价配合颗粒饲料养殖方式的诸多优点(营养全面、适口性好、饲料系数低、投喂方便等),使养殖业者忽视了鱼类养殖过程中对肠炎病的防治。养殖业者无论在何种方式养殖的过程中都应密切关注鱼类肠炎病的发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控制。
因此,发生肠炎病后,不要在肠炎病症明显后才施治,当发现有本文前述生长情况有异常时就应提前介入治疗,采用外用与内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之后必须使用生态修复师改善水体环境和肠道内环境,这样才能彻底治愈。养殖管理过程中,养殖业者要经常在饲料中添加有益微生物制剂或酶制剂,改善肠道环境,促进饲料的消化吸收,可增强体质,减少肠炎病的发生。
养殖业者在养殖管理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池塘环境,保持较高的水体溶氧,要按“四定”(定质、定量、定时、定点)原则投饵,提高养殖鱼类对饲料的利用率,减少残饵对水体的污染
期待您的了解与加盟,共同开拓更加辽阔的新天地!
赛有渔
联系人:王经理
联系电话:15617893695
查看更多评论